最近香港樓市出現一個新名詞納米樓;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約150方呎,可能是全球先進城市中最細,但最近新出的樓盤,說是上車盤,面積更不斷向下,實用面積只有百幾方呎,所以社會上有此新名詞。
參考最近深水埗最新樓盤,最細單位183方呎,而北角更進一步下試163方呎,惟都不及屯門單幢盤,該盤最細單位僅128方呎,打破佐敦的152方呎紀錄,創一手樓條例生效以來的最細戶型。
其實,納米樓並不是香港獨有,在歐美世界,他們人均居住面積都是香港大約10倍以上,但亦有100至400方呎的小型單位,可見超小型單位是現今世界其中一個需求類別。
現代家庭平均人數愈趨向下,從前一家人5個、8個、甚至超過10個住在一起,但現在一般家庭只有3至5個人,甚至兩個人。根據香港統計處最新數據,香港家庭平均人數為2.9個人,另外依據人口統計報告,最新一年登記結婚為5.16萬人,按年跌8.6%。30歲或以上從未結婚的男女,分別有約37萬人,其中單身女性數目按年升5.6%。離婚數字則維持約2萬宗。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到,在香港單身獨居的人士比例非常高,他們當中很多都是高薪高職的年輕男女,位於市區的小型單位正好可以適合他們的居住需要。
最近發展局局長的説話非常中肯,他説納米樓的出現是因市場對住屋的需求,不少人即使見單位細亦會考慮;納米樓較多出現在市區,是反映市場,因可方便年輕人工作及社交生活,而買納米樓亦較為容易負擔;不過,他強調,若長遠土地供應增加,解決需求和供應缺口後,情况或會調整。
依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資料,去年樓宇落成量中只有約兩成單位面積是400方呎以下,400至700方呎單位佔約一半,筆者認為,個別納米單位的出現,只是正常反映需求,現階段政府毋須特別立例監管,但如情況有惡化或重大改變,當應加入監管規則,有需要時可在賣地條款內加入限呎及限量條件。
余錦雄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