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候選人「未來政綱」 科技減少警暴
2019年9月24日

撰文:高天佑 《信報》專欄作家

將於明年11月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除了現任共和黨總統特朗普競逐連任,以及其民主黨勁敵拜登,參選人當中還有一位華裔面孔──現年44歲、來自台灣家庭的企業家楊安澤(Andrew Yang)。〔見表〕

2017年11月楊安澤宣布參選時,沒人把他當作一回事,可是其一連串「面向未來的政綱」(包括全民基本收入、人本資本主義、AI時代策略)逐漸引起關注,再加上在辯論中表現出色,支持率持續攀升,不但成功躋身民主黨第三輪辯論,還獲得Tesla創辦人Elon Musk公開表態支持,現時位居第五熱門人選,領先資深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及被視為明日之星的Beto O'Rourke。

當然,除非有極端意外,楊安澤當選的機會仍是微乎其微,不過他的參選已成為一個現象,其政綱影響力超出美國,在其他發達國家也引起討論、受到認同。

全民月派1000美元

如同其他參選人,楊安澤的全面政綱包羅萬有,共計69項,全長逾2萬字,而其中最具特色、最受關注、也最引起爭議的,主要是以下3項:

一、全民基本收入:這無疑是楊安澤最矚目的一項政綱,建基於他認為隨着科技持續進步,一方面社會整體物質產出日益豐足,但同時很多傳統職位將被科技取代,導致大量國民喪失工作、收入以至地位,勢必帶來嚴重社會問題。

以貨車司機為例,楊安澤如此剖析:「美國有350萬貨車司機,跨越29州,94%為男性,平均49歲,高中學歷,年收入約5萬美元,但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全部被自動駕駛技術搶走飯碗。由此而帶來的創傷、矛盾、憤怒甚至仇恨,令人不敢想像。」

因此,他建議由政府向每名18歲以上國民發放每月1000美元(按通脹調整)「自由紅利」(Freedom Dividend),毋須審查,不分貧富,既讓所有人維持基本生活,促進社會穩定,亦有助國民放膽、自由選擇志業,盡情發揮創意與專長,帶動美國整體經濟及社會更上層樓。

楊安澤認為,全民基本收入不會「養懶人」,反會因為協助人們找到所愛職業,讓美國整體就業人口在2025年額外增加450萬至470萬人,並刺激GDP額外增長12.5至13.1個百分點。

二、人本資本主義:然而,按上述數字推算,全民基本收入每年會造成約3萬億美元巨額開支,等於現時聯邦政府每年預算之七成,錢從何來?這就關乎楊安澤第二大政綱Human-Centered Capitalism,顧名思義要改革現行資本主義制度,讓其更加以人類(human)為本、向人類傾斜,與之相對則是機械人(robot)。具體可行措施包括向科網巨擘加徵約10%增值稅(有點像法國擬率先實施之「數字稅」),向用於生產的機械人及AI電腦徵收「入息稅」(Robot Tax、AI Tax),以及把每名國民的個人數據視作私有產權(Data as a Property Right),網企使用時(例如用於投放廣告)需要付費。

三、促進種族融和:歐美社會的非法移民、難民及黑市居民問題備受關注,相對於現任總統特朗普主張嚴打黑市居民以及在墨西哥邊境興建圍牆,楊安澤認為應該剛柔並濟,更加着重種族融和。對於美國現有約1100萬黑市居民,楊安澤建議讓他們入籍為合法居民,但須經過一定年期才可獲得美國國民同等福利待遇,藉此一方面化解社會矛盾及改善治安,同時兼顧人道與公義,並有助平衡美國國民對於「新移民搶福利」之擔憂及不滿。對於美墨邊境問題,他建議善用GPS衞星、無人飛機偵察等技術,代替興建圍牆來防治非法移民、走私、運毒等問題。

此外,在美國土生土長的楊安澤雖然具有華裔身份,其價值觀及政綱卻在很大程度上如同特朗普「以白人為本」,民調亦顯示白人男性選民對他最為受落。同時,他認為自己若以華裔身份當上總統,有助美國人減輕對中國的恐懼,並能更好地促進中美兩強和平相處。可以說,他希望讓自己的特殊身份變成一大優勢。

除了上述三大政綱,還有三項比較小的政綱也頗為有趣,或許值得香港參考:

一、以建制吸納年輕人:正如特首林鄭月娥批評一些年輕人have no stake in the society,這也是很多歐美國家深憂之事,亟欲提升年輕人在社會中的「持份感」。楊安澤就希望由促進年輕人參與投票做起,包括讓所有年滿18歲國民毋須登記、自動成為選民,並可在網上投票,藉此把每屆大選約40%投票率提升至60%以上。

楊安澤又建議向每名18歲以上國民每年發放100美元「政治券」,不能自己使用或者兌換現金,只能在網上交予自己支持的政治團體作為營運或競選資金,借此吸引年輕人多關心政黨和選舉,把他們的活力和訴求吸納進現行建制當中,增加其stake in the society。

二、科技減少警暴:美國也像香港一樣面對警察濫暴(Police Brutality)及警民仇恨問題,去年共有144名警員在執勤時被殺,特別是黑人民眾和白人警察之間關係持續緊張。楊安澤亦建議用科技改善這些問題,包括為所有警察配備隨身小型攝錄機(類似GoPro),執勤時必須持續錄影,以助控制警員言行、減少警民雙方爭議及幫助事後檢討。他引述在加州Rialto的實驗指出,此舉可降低警員動武次數60%及民眾投訴次數88%,從而亦有助避免雙方產生仇恨。

三、公帑資助傳媒:從香港「反送中」風波可見,傳媒是社會自由的重要防線之一,但面對科網衝擊,全球傳媒仍在艱苦轉型過程中,這條防線恐怕自身難保。因此,楊安澤提出由聯邦政府斥10億美元設立「本地新聞基金」(Local Journalism Fund),資助全美各地中小型傳媒機構營運,既維護新聞自由防線,亦有助各地宣揚地方特色及促進鄰里交往。

他還建議設立「美國新聞研究員」(American Journalism Fellows)計劃,每年由無黨派專業委員會挑選一批記者,提供4年期40萬美元(每年10萬美元)資助,讓他們全力進行關乎民眾利益、但未必有很大商業價值(「呃likes指數」偏低)的專題採訪報道。當然,這兩項建議均須致力釋除政治傾向及審查疑慮,例如若引進香港,可能只有「愛國傳媒」和「愛國記者」才有望獲得資助。

——節錄自九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