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前文膽 恐中文成絕學
2019年8月16日

入職第一天起,李嘉誠由始至終稱呼他「楊生」;長實同事叫他「老師」。年初,長實登廣告招聘「中文主任」,要求20年相關經驗、懂古文、通曉歷史,並能創意寫作,年薪開價逾100萬,被譽為「世紀筍工」。楊興安曾打過這份工。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今年70歲的楊興安,曾為李嘉誠工作6年多,負責撰寫管理層日常信函、演辭及文書工作。集團凡涉及中文字的東西,公司年報、樓書、樓盤命名等,楊興安也有份執筆。1992年,鄧小平南巡,掀起第二次改革開放熱潮,長實北上發展,楊同年入職。「經理都北上開展項目,但那一代人多數讀英文學校,中文能說不能寫,所以要幫他們改稿。」當年,李嘉誠經常穿州過省應酬,楊即為他準備演辭,試過一星期寫十篇。「每次都要講話。雖然大同小異,但不能千篇一律。」

李嘉誠中文媲美中學老師

「我們工作是受命不受辭。」楊興安憶述,工作節奏急速程度不亞於傳媒。長實周年大會,招待全港記者,楊興安也在幕後;翌日各大報章齊齊刊登報道,楊則要撮14份;電視台直播《施政報告》,他也要「記者」上身,筆錄重點交給李嘉誠。「中國官員轉換也要知道,否則問到我現任上海市長是誰?答不出來,不會駡你,但自己很『無癮』!」

楊興安憶述,第一次見李嘉誠,對方正閱讀自己的文章,內容是香港不應用簡體字,未幾李嘉誠說:「你的中文很好,肯定很有前途!」楊興安坦言,對李嘉誠的中文造詣也感到意外。「絕對達到中學老師水準,甚至更好。」他解釋,李嘉誠那一代人的中文教育非常好,他本身記性亦好,出身書香世代。「他父親是校長,在潮州文化界頗具名望。」楊進一步指:「李生那一代都很尊重文人。」

港人中文曾經比內地好

擔任李嘉誠中文秘書前,楊曾出任金庸秘書,回覆讀者來信;離開長實後,他決定退休,後獲前特首董建華邀請把關競逐連任期間的書信和文稿。「中文不單單是溝通工具,更是指學養。」報業前輩施祖賢曾對他說:「人只要讀好中英文其中一科,已經不愁沒有工作。」但他不諱言,「三十年後恐怕能辨中文優劣者亦不多矣」。

「不少內地人說香港中文差,其實在我們那一代,論中文,香港比大陸好。」然而,「香港教育制度愈改愈衰,考試方向完全錯誤」,甚至開始出現內地用語。在他眼中,現時的中文教育很荒謬。「為什麼你自己是中國人,中文仍然要考口試呢?金庸及饒宗頤國學水平一流,但你要他們考口試,一定不合格。」

有人高舉普教中,他即指正:「學中文不是我手寫我口,而是我手寫我心。如果不是以普通話作為母語的香港人硬要用普通話來思考,還會有深度嗎?」反之,他強調應着重書面語,並學好繁體字。「古書難全部翻印,只懂簡體字看不懂古書。」

「回歸後多少官員讀過歷史?古文蘊含人生智慧。讀〈鄭伯克段於鄢〉知以退為進;讀〈河伯娶婦〉學借力打力,都是政治智慧。香港搞政治的人,沒有政治智慧。」他痛斥,「只有亡國的民族才不讀自己歷史」。「有人認為讀近代史即可,但有歷史觀念都知道50年內無真史。中學教歷史,教到毛澤東站在天安門那刻,已經很足夠。」

——原文刊於2016年3月《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