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食愈無益 20億人隱性飢餓
2019年4月14日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與尚營坊註冊營養師林漪菱相約於下午4時訪問,剛踏進公司門口,已見人頭湧湧。她笑言,現時未算誇張,放工時段後更加忙碌,大部分是前來查詢體重管理方法,以及患上慢性疾病時的飲食治療。

近年大眾健康意識提高,着力改善體態,一些運動如行山、瑜伽蔚然成風。不過,正當大部分人關心如何減重、有效健身,卻往往忽略攝取營養不足的後果。

「香港報章、電視上可能都同大家討論糖份、脂肪問題,或是如何控制體重、預防慢性病等,但忽視攝取一些微量營養素、礦物質,當缺乏時會引致身體變差。」與傷風感冒不同,單從外表觀察,很難判斷身體缺乏那些營養素,必須驗血檢查,導致部分人缺乏某種營養素但不自知,未能及時補充。

早於2014年,世界衞生組織已將「缺乏維生素及礦物質」,定義為「隱性飢餓」,當年曾估計全球約20億人受其影響。隱性飢餓與飽肚感沒有關係,就算每餐吃得肚滿腸肥,亦不代表攝取足夠營養。林漪菱指出,都市人普遍缺乏鐵、鉀、鈣等三種礦物質,導致身體容易疲倦,甚至增加患上慢性病機率等問題〔表〕;另外,都市人容易缺乏維他命C,它除了有助身體吸收鐵質,亦能增加抵抗力。

都市人缺乏鐵、鉀、鈣

小朋友及長者是患上「隱性飢餓」的高危人士。林漪菱說,小孩容易偏食,當進食不足夠的蔬果、牛奶,會缺乏維他命C及鈣質;而長者因為咀嚼及吞嚥困難,減少進食,加上覺得年紀大,不需要太多營養,三餐食物較單一,容易精神不足及抵抗力下降。

去年香港醫護聯盟調查發現,於268名受訪長者中,不足兩成會考慮早餐營養,近四成長者更錯誤以為,因為老人家新陳代謝速度較慢,不需要補充太多蛋白質和營養。

生活在富裕城市的成年人也可能會有「隱性飢餓」。不少都市人習慣外出吃飯,多肉少菜,較少奶類、乳製品、水果,容易導致飲食營養不均,而且食物含有較多鈉,會影響身體的鉀含量。「鈉和鉀在身體是一個平衡,吸得愈多鈉,鉀便相對少,容易引起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林漪菱建議,上班一族外出用膳時盡量叫多一碟菜,或是自備一些容易攜帶的蔬果,例如車厘茄、秋葵、青瓜。

過去幾年分別有研究指出,農作物的礦物質、維他命一直下降,包括鐵、B族維生素,林漪菱認為如果未來有更多大型研究,證實農作物營養下降的實際數字,可預計隱性飢餓的人數有機會大幅增加。

她提醒大眾應該注意飲食,避免經常吃同一種食物攝取營養;除了「開源」亦要學懂「節流」,避免長時間浸菜、焯菜,應使用焗、蒸方法煮食,有助減少營養流失。

——節錄自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