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9月26日

曾德成 京港去來

居港身份 國民待遇

香港回歸之初,在特區政府諮詢政策意見的一次閉門會議上,有一位年輕企業家插話提問︰「我們考慮政策的出發點,到底是着眼於香港這地方,抑或這裏的人?」語畢,其他與會者都一臉茫然,不明白他的意思,話題也無人接上。

就港地與港人之間的選擇,提問人是傾向於前者的。他主張全力把香港的綜合營商環境建設好,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前來創富,最終惠及大眾;相反,如果着眼於後者,則要道出優待港人的理據,還要清楚界定何謂港人。

《基本法》沒有「香港人」概念

香港這地方實行選舉政治,公共政策的制訂都說「以人為本」,而從來不必講清楚以什麼人為本。香港《基本法》裏沒有「香港人」的概念,有的是香港居民,用詳細條文界定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這是基於起草《基本法》時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解決當時的問題。

當年的突出問題——雖不是唯一問題——是香港有一大批持「英國屬土公民」護照的人,這種護照到1997年失效,英國政府擔心這些人會持證到英國要求入境居住,於是給他們改發特別設計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其持有人不享有在英國的居住權。

這種「海外」護照用迂迴方式,在證件上加註一句話,說持有人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證明他們在香港有居留權。這樣,外國政府知道持證人有家可歸,才會歡迎入境旅遊或公幹。作為依據,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寫進《基本法》。

我的一位朋友早年在香港大學畢業後進入港英部門工作,逐步晉升至高級職位。他的常用語言是英語,專修的是英國文學。他告訴我:「40歲以前,一直覺得自己是英國人。」《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他一度十分迷惘,反覆問「我是誰?」他拒絕了英國政府提議暗中給他的居英權。歲月流逝,他逐漸增加了對自己祖國的認識和了解。

像我朋友這樣的人,非只個別。「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發出了多少呢?這種證件現已很少人使用了,多數持有人都寧願改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到世界各地較方便。香港市民總體上對身份認同問題解決得好,作繭自縛的是極少數;不必因為個別人的言行,導致對大局錯判。

《基本法》裏講了香港永久性居民,也講了非永久性居民,他們都是香港居民。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具條件的可以當行政長官、主要官員、立法會議員、首席法官等,還可經選舉出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永久性居民裏有非中國籍的,他們也可以經選舉擔任立法會議員,但數目有上限。「港人治港」是以香港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為主體治港。除了香港居民以外,《基本法》還說到香港的其他人,也都依法享有權利和自由。

眾所周知,居留權有別於國籍。香港居民來自不同背景,有不同的國籍、血統、籍貫、文化習慣、宗教信仰,在這高密度的城市裏一向和諧共處;若挑動分裂,香港首先受害。世界上鬧分裂釀成的悲劇事例很多,教訓十分深刻;鬧分裂,破壞社會安寧,市民大眾不會同意。香港居民中佔大多數是中國人,與國族的聯繫根深柢固;想把香港人定義為異於中華民族的,只是徒勞。

香港因為是特別行政區,實施特殊政策,不用向中央繳稅,香港人不須服兵役,也不須像內地沿海省份那樣配對支援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今年5月內地高考舉行前夕,華東有個別省份出現了學生家長上街事件,他們反對把本省重點大學的部分學額撥給欠發達地區。上街抗議的是城市中等階層市民,本來最維護體制,但對子女的教育機會甚為關切;經過解釋勸說,事件平息下來。內地奉行社會主義,提倡大局意識,所以不會聽到抗議者喊出如「蘇人優先」、「鄂人優先」那樣的口號。

「萬眾」之中排除港人

中國56個民族是個大家庭,只是居住地不同;香港的中國公民與在內地的公民既是同一身份,彼此不必互相視為他者。相對於全國,香港太小,所以內地人士來香港必須實施管理;如果來得太集中、太多,會出現容納能力的問題。反過來,內地對於香港而言是大得多了,天地廣闊。中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十幾億人的大市場,香港經濟發展當然不能離開祖國大陸。今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年輕一代多數主張留在歐盟,因為那裏有相對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經濟資源;當表決結果確定脫歐後,年輕人在網上哀傷留言,說個人發展前景遭扼殺了。回來看香港年輕一代,同樣需要的是公平競爭的機會,尤其是在自己的國家裏。

改革開放之初,香港企業家帶着開拓精神到內地經營,以「三來一補」設廠生產,受到外資享有的優惠待遇。如今一般製造業產能過剩,需要全面轉型升級,而一些高端的、創新的領域卻未向港人港資開放,因為港商繼續被視為外資。有一位香港投資商在北京住了十多年了,長期依法繳稅,但因為一直被看作外資,至今不能參與一些新興行業,諸如利用互聯網開展銷售、研發電子競技、文娛資訊等業務。他慨嘆說,李克強總理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竟然沒有香港人的份兒,「萬眾」之中排除了香港人。

內資外資向來有別,各有一套管理辦法。中國近年在發展過程中,內外逐漸打通,包括在敏感的金融領域。近年內地新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注重吸引新產業,有個別園區還說明是專向港資港企開放的。這些試驗區成立以來,大量進駐的卻都是原內地企業,到香港轉個圈又回去的。港資港企未獲准自行投入創新行業。深圳特別照顧,介紹內資企業同港企結成團隊,尋求突破。

現在引為佳話的,是一個內地青年來香港科技大學讀書,畢業後回深圳創業,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遙控機企業。試想他的香港同學當中,即使有人具備一樣的識見、創意和魄力,能否就一樣到深圳創業成功?以現時的政策環境,實成疑問。

中國十三五規劃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香港人自問不乏創意,當然希望能夠一展身手。內地人士來香港,依法住滿7年後,可以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同樣,香港人到內地住滿一定年期,符合相關條件,經過申請確認,也應該可享有國民待遇,獲准進入創新領域。鼓勵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須有政策配套,現時急需的是訂立辦法,讓符合條件的香港中國公民可在內地投資於創新經濟,不再被拒諸門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