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5日 即巿股評 港股直擊

【價值工房】趁低吸納生物醫療股作中長線投資大有作為

上週再看到久違了的新股熱潮,於9月27至29日,竟多達15間公司宣佈招股,截至10月4日,仍有12隻股份在招股,惟暫時未知一眾新股上市後表現如何。參考於8月及9月已上市的23隻股份,截至10月4日上午10時半,高於上市價的只有6隻;連同與上市價持平,及至跌幅少於一成的7隻股份,合共13隻。面對恆指下行風險持續,只有不足四成四新股表現顯著跑輸大市,認為投資新股仍有作為,其中筆者留意生物醫療股有不俗的抗跌力,適合考慮作中長線投資。

投資者對生物科技認知少
以分別在8月8日及9月14日上市的百濟神州-B (06160) 和華領醫藥-B (02552) 為例,截至10月3日收市較上市價低5.37%和高6.16%;至於上週撰文與大家分析的歌禮製藥-B (01672),則較上市價低45.36%,但誠如前文表示於9月17日最低收報7.21元,相對9月24日收報7.40元則僅差2.64%,反映此價進場風險不大。再者,從9月19日至10月3日,股價主要波幅區間為7.40至7.80元,已處於低水平橫行狀態。雖然港交所為生物科技股打開了上市大門,但香港投資者對醫療及醫藥股的認識,往往止於零售層面及醫院服務。因此,針對癌症、肝痰等研發新藥物的生物醫療股,一般較難得到市場的了解,原因是其所涉及的高深醫學知識,絕非普羅大眾可以明白。不過,若與常見城市疾病相關的藥物研發,應較容易為資本市場及普羅大眾所接受。

微生物科技成新醫療領域
近年,在美國迅速發展的一個新醫療領域,是以微生物為基礎進行疾病醫療。根據現有市場研究,在過去一個世紀裡,人類因過份地使用清潔劑,以致把身體的好、壞細菌一併消滅。然而,醫學界近期發現了100萬億個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它們不少其實是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最近更有研究報告指出,人體內的微生物組失衡與許多現代疾病有密切的連關,例如哮喘、過敏以及不同的炎症。科學家同時發現,生活在富含微生物環境中的家庭,如農場,人體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炎症的發生率較低。

微生物治療產業規模龐大
雖然科學家正處於了解微生物組的早期階段,但關於微生物組及其與保持良好健康的關係的研究正在迅速擴大。除了學術機構及非牟利組織對此領域進行研究,利用微生物以治療疾病的藥物開發企業亦不斷擴大他們的研究範圍。據市場估計,到2030年全球微生物治療產業規模將高達104億美元。現時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包括腸道、肺臟,大腦和皮膚等,市場預期一些以微生物為基礎的治療將陸續面世,其中最早的一批將見於治療常見的如痤瘡,濕疹和過敏性鼻炎等皮膚疾病。

慢性皮膚病醫療需求甚殷
事實上,每年美國有多達5000萬人受到痤瘡的影響,而過敏性鼻炎也是一種影響全球超過4億人的慢性皮膚病。目前,無論是對濕疹、痤瘡、紅斑痤瘡的治療中,也同樣損害了皮膚的微生物組,部份更引發副作用。因此,以微生物為基礎的治療及藥物將有望成為未來醫學界的可持續發展新領域。美國不少大型藥企都開始在這方面發展,而現時在港排隊上市的AOBiome Therapeutics, Inc.也是這方面的全球領先公司,具有多個註冊專利,且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的藥物均被美國藥物監局 (FDA)豁免第一期試驗,說明其醫學理據已得市場認同。

綜合以上資料,不難發現生物醫療行業前景吸引,而在近期大市表現欠佳之際,實屬趁低吸納此等潛力股作中長線投資好時機。待大市氣氛回暖時,可望其中不少股份之價格表現能綻放異彩!

聶振邦 (聶Sir)
證監會持牌人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