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4日

【信報月刊】上海疫下興「潤學」 崇拜張愛玲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閭丘露薇】「潤學」流行,如果人們只是處於對物質缺乏的擔心,那麼當局不需要過於擔心。因為只要能讓人們重新對經濟持續發展抱有信心,那麼可以預期,「潤學」這個話題,很快會成為過去式。但是如果這種現象的產生,對張愛玲的崇拜,是認同她看穿了現象背後的本質,那麼,當局需要擔心,它在民間建立的制度自信的持續性。

當上海民眾開始為封城而苦不堪言的時候,互聯網上出現了這樣一張圖片:出生長大在上海的作家張愛玲,穿着一身運動服跑步,她被網友稱為「跑路天后」,她成為了「潤學」的祖師爺。潤,就是英文run的同音詞,而放在張愛玲的身上,是感嘆她當年離開上海,走的及時,走的果斷。

「跑路天后」張愛玲

張愛玲為何決定在1952年離開上海去了香港?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她在1950年,被當時的文化部長夏衍邀請,參加了上海「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她穿着貼身旗袍和白色的針織外套去了會場,發現自己是唯一一個沒有穿列寧裝的,這讓她意識到,上海不是應該再待下去的地方了,因為已經容不下旗袍了。

不過,當年作為非進步陣營的作家,得到官方邀請,成為統戰對象,參加完那場座談會之後,到底張愛玲是怎樣想的,沒有人知道。她也從來沒有在她的筆下描述過。至於這場文代會之後,她有沒有和其他的代表一起下鄉參加土改,也有不同版本。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在寫長篇小說《秧歌》之前,在鄉下住了三四個月。1955年在美國首先用英文出版的《秧歌》,是我作為張迷,到了後期,和《赤地之戀》一起,並列為最喜歡的作品。那個時候,中國的大饑荒還沒有開始,但是敏銳的她,看到了共產主義對於傳統價值和人性的影響,用她小說中的話來說,「時代是倉卒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

如果再晚一年,張愛玲應該已經無法離開。雖然她沒有直接描述過自己在羅湖過關的心情和狀態,但是在她的小說《浮花浪蕊》中,那種緊張和驚險,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橋堍有一群挑夫守候着。過了橋就是出境了,但是她那腳夫顯然還認為不夠安全,忽然撒腿飛奔起來,倒嚇了她一大跳,以為碰上了路劫,也只好跟着跑,緊追不捨。

挑夫,是個小老頭子,竟一手提着兩只箱子,一手攜着扁擔,狂奔穿過一大片野地,半禿的綠茵起伏,露出香港的乾紅土來,一直跑到小坡上兩棵大樹下,方放下箱子坐在地下歇腳,笑道:好了!這不要緊了。」

原文請閱7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