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8月3日

【信報月刊】慎防「碳中和」變「漂綠」工程

環保、可持續概念日漸受重視,ESG投資大行其道,許多企業均聲稱自己是綠色企業。中國領導人去年宣布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企業口頭上紛紛火速響應,但同時掛羊頭、賣狗肉的「漂綠」現象盛行。西方亦質疑,中國是否有能力真正達標,還是淪為一場「漂綠」公關秀? --本刊記者黃愛琴

去年習近平主席敲定中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換來國際掌聲,但同時西方卻質疑,中國到底有沒有能力真正達標,這是否一場「漂綠」公關秀?

漂綠(Greenwash)一詞由「綠色」(green,象徵環保)和「漂白」(whitewash)合成,用來以形容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環保宣稱,是全球現象。

「碳達峰」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都是針對「人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前者指排放量達到最高峰然後下降,後者指二氧化碳的製造與消除達到正負抵消。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部客座副教授關凱臨博士指出,碳中和方法有四種:節能和使用再生能源、利用新科技減排、投資吸收碳排放的活動(如種樹)和購買碳排放權(Carbon credit)。」

在西方社會,企業低碳轉型的主要壓力來自金融市場。環球大型基金公司愈來愈重視碳中和概念,甚至結成聯盟,「逼宮」高碳公司轉型。從事金融的香港地球之友董事張振宇對記者透露,現在基金經理約見公司管理層,第一句不是問毛利率、回報好不好,而是「你間公司有無碳中和plan?」他又指,銀行亦不願貸款給石油和煤碳公司,因為要做green loan。

發生在中國,除了市場力量,還有政治因素。只見上年阿爺金口一開,全國企業紛紛加入「雙碳」行列。首先響應的是央企,例如國電投、三峽集團、寶鋼集團等,因為他們排碳最多,既面對「雙碳」落地的執行壓力,同時承擔政治任務和表率作用。繼而是科技巨企,原因是它們的數據中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搭上「碳中和」順風車正好可以洗白。

然而媒體發現,不少企業在宣傳中對「碳中和」誇誇其談,空講理念,卻沒有定下時間表;即使有時間表,也缺乏具體實踐策略,「漂綠」味濃。

以騰訊為例,今年一月高調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但是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

究其原因,許多公司都有公關先行的投機之態,不想錯過國策快車,卻對「碳中和」一知半解,亦不知道怎樣實踐,以及達標的難度有多大,最終有名無實。

原文請閱8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