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2月8日

【信報月刊】樂器改變大腦 思維敏捷利事業

身邊有不少玩音樂的朋友,男女老少、專業業餘的都有,玩音樂主要是出於對音樂的愛好。也有少數是出於功利之心的,例如為了有利升學。這似乎太把藝術庸俗化了,但事實上,音樂除了可以陶冶性情,亦真有可以量化的實利。--資深傳媒人蕭雪樺

美國記者Joanne Lipman在《紐約時報》發表過Is Music the Key to Success?(音樂是成功的關鍵嗎?)一文,通過訪問不少「成功人士」,肯定了音樂對個人事業的積極作用。

世界銀行前行長沃爾芬森(James D. Wolfensohn)也是大提琴演奏家,曾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他告訴記者,音樂的作用就像「潛在的語言」,有助消弭矛盾,融合不同觀點。他領導世界銀行時訪問過一百多個國家,經常參與各地的演出,這有助他「不只靠看收支平衡表去理解當地文化」。

「成功人士」愛好音樂

文章說,幾乎每個行業的高層都有音樂家。活地.阿倫每個星期參與一支爵士樂隊的演奏。電視巨子Paula Zahn(大提琴)和全國廣播公司(NBC)總裁兼駐白宮記者Chuck Todd(法國號)都在大學拿過音樂的獎學金;NBC的Andrea Mitchell受過做專業小提琴的訓練。微軟創辦人之一Paul Allen與風險投資家Roger McNamee都有自己的搖滾樂隊。谷歌創辦人之一Larry Page讀高中時演奏薩克斯管。史提芬.史匹堡是單簧管手,父親是鋼琴家。關聯可能發生在人的大腦中。

美國已故著名腦神經科醫生Oliver Sacks是大腦神經與音樂關係的權威。他指出,大腦很多部位在人出世之時、或在幼年階段,就完成了神經連接,可是有些地方,特別是大腦皮層,仍然可以隨着人的成長建立相當程度的新連接。大腦皮層對人的認知能力,如語言、思考、感覺、活動能力,都有關鍵作用。

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類似的能力可以在幾天之內生成;成人只要蒙上眼睛幾天,大腦的運作就改變了,觸覺會敏感起來。

Oliver Sacks認為,年幼時學習無疑較容易,但神經學家現在知道,大腦的成長此後一直持續到人的晚年。每次我們溫習老技能、學習新技能,都會加強已存在神經連接。久而久之,受刺激的神經元之間就會長出新的連接來,甚至會生出新的神經細胞。

他指出,音樂──特別是器樂練習──作用最大,因為練習時要視譜、記譜、雙手協調、控制音色音準、演繹樂曲感情等等。這就如運動可讓身體健康一樣,音樂可讓大腦更健康。相對之下,人進行其他運動(如踢球)、學習(如數學)和藝術活動(如繪畫)時,對大腦的要求較小。

原文請閱1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