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3日

【信報月刊】互聯網培養小粉紅 香港難複製內地國教

身處網絡時代,如何培養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一河之隔,內地早已利用中國特色互聯網、潮流文化符號,成功融合愛國教育,培養出新一代小粉紅。如今香港陷入政治漩渦,不少人將矛頭指向學校缺乏國民教育,曾是小粉紅的學者黎明不以為然:「單靠課室上建立個人價值觀,效果不大」。--本刊記者鄭雲風

反修例運動觸發軒然大波,香港建制派、內地媒體除了歸咎於通識科,亦指出學生缺乏中史及國民教育,誤解國家。教育大學社會學系講師黎明來自上海,曾經歷內地教育洗禮,對此說法並不陌生。內地愛國教育已經「與時並進」。「95、00後所接受的教育,甚至是社會文化,跟我們的年代有很大不同。」黎明指出,最大分別是政府學懂利用互聯網文化宣傳,影響新一代「網絡原住民」,並成功滲透於日常生活。

曾幾何時,有人以為隨着互聯網興起,「翻牆」方法成熟,內地年輕人接觸更多外界資訊,了解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後,有助推動中國政治改革。怎想到事與願違,放眼近年出現的小粉紅,不單活躍於內地,部分更是享有資訊自由的外國留學生。

黎明歸納出兩大原因。第一,國內加強控制輿論,立法阻嚇網民批評政府,統一意見。「國內人已培訓出一套認知:外界經常誤解、攻擊中國,發布虛假資訊。」第二,將飯圈(為了追星而結集的狂熱群組)文化融入愛國主義,藉着社交平台、電影、遊戲等方式宣傳。

自2014年,內地娛樂圈出現一股「小鮮肉」熱潮,部分更擔當愛國電影的角色,吸引年輕人市場。今年上映的中共建政70年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便大受好評;《人民日報》與騰訊合作推出手機遊戲《家國夢》,上線短短一周,已經登上內地Apple App store榜首;近期反修例風波中,不少內地、香港明星成為「護旗手」,每當他們轉發相同帖文,有助於整個互聯網快速傳遍同一資訊。

不單是借助真人影響力宣傳,內地更出現「人造偶像」,比如《人民日報》將中國擬人化,變成「阿中哥哥」,講述它如何在飽受欺凌下,由落後變得強大。政府亦透過愛國動漫片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萌化」手法解說近代史,將中國比喻為「白免」、美國為「老鷹」等,同樣於內地熱播。黎明說,這方法對年輕一代甚為有效,皆因這是他們熟悉的流行文化,易於交流溝通,「成功利用通俗文化符號包裝愛國情懷」。

原文請閱1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