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6日

【信報月刊】2023公屋斷崖下跌 收地增供應

四個多月的政治風雨飄搖後,特首林鄭月娥在10月16日公布了今年的《施政報告》,她於三日後出席電台節目時慨嘆:「懷疑能否回到以前的香港,但希望大家要抱有信心,冀望能盡快走出困局。」--祥益地產總裁汪敦敬

林鄭上任後,積極發展不同種類的資助房屋以修補置業階梯,這是正確的,但若供應惡化,個別受眾得到資助的機會反而進一步減少!當居屋抽籤超額申請達60倍時,令人覺得機會渺茫,當人們感到社會無希望時,動亂就容易產生。

6月開始的修例風波,導致內地聚焦香港發展商囤地。不少人也認為,不滿的根源直接或間接都與高樓價有關,房屋問題因此成為了政治上必須解決的事情。今次《施政報告》中有關《收回土地條例》的內容令香港如同變天,除了可以在原本的收回範疇將土地按公私營7:3分配之外,更對一些具爭議性或沒有撥入發展計劃的土地行使《收回土地條例》,以興建公營房屋,這無疑隱含了「反囤地政策」,如果有關法例實施得好,發展商極有可能將較貴重而位置好的地大幅發展以保障自己最大的利益,即是說未來供應可以是海量的。

《收回土地條例》為政府取回了土地主導權,配合空置稅,有條件將囤地、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解決,為何只說有條件?因為是否真正解決問題還要看特首的管治能耐,是否運用法例的力量,令供應趕得及在2023年的供應斷層前推出;抑或繼續優柔寡斷失去掌控問題的核心、令市民受更多苦。

當發展商們發覺供應開始增加後,自然會加快推出單位,香港仍有53000個已動工但未發售的單位,足以滿足到2023年前的供應。

建屋效率亟需提高

看了《施政報告》後,令我擔心的是:特首並沒有準備就政府建屋的效率作改革!近20年,香港在建屋上增加了不少繁複的條例,且政出多門,尤其在環保上,這令香港房屋新供應往往效率大減。有了足夠土地,但建屋太慢,一樣令民怨沸騰。

舉個例子,最近政府行使《收回土地條例》收取了古洞北和粉嶺北土地,將來可提供約71800個房屋單位,政府預算私營房屋可以在2023年為市場提供首批單位,但公營房屋卻要到2026年才提供供應,為何公營房屋要多3年呢?這個正是政府可改善的空間,也是能否補充2023年供應斷層的關鍵!

原文請閱1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