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5日

【信報月刊】普通話非母語 踐踏粵語淺薄

說「母語應是民族共通的語言」是不對的,什麼是「應是」?民族共通的「話語」自古以來都是書面語,包括文言文和語體文。而「港人的母語應為普通話」更不對,相信連只懂普通話的有識之士都不會同意。我們在推廣普通話之時,需要踐踏粵語作為必要的手段嗎?淺薄!
--香港資深文化工作者楊興安

聽說近日教育局小學中文教學資源網頁出現一篇「粵語並非港人母語」的文章,惹來不少爭論,毋寧說惹起不少人反感。在報章引述此中言論說「文章論述的母語應是民族共通的語言,而粵語雖然是漢語的一種,但僅屬方言,並不可能成為母語,故港人的母語應為普通話。」上述言論,謬誤處處。真不知撰文者對中國深厚的文化認識多少?對中國文字和語言有多少研究,才把市井之言作專家身份來發表。

文字凝聚民族文化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古遠,民族眾多,凝聚民族文化和愛國精神,是靠統一的文字。自從中華先民發明甲骨文象形文字,人和人的溝通便把語言和文字分家。一個人只要懂得二三千個中文字,既可以和說任何方言的人溝通,更可以和二千多年來中國的文人智者溝通,學習他們的智慧。孔子的學生讀《詩經》,我們也可以讀《詩經》;蘇東坡和康熙大帝讀李白的唐詩,我們也正學習和欣賞李白的唐詩。發明中國文字的人,把語和文分家的創見何其偉大!本人曾撰寫「中文要學書面語」一文,對這種道理,釋之甚詳。

香港回歸不久,筆者一次在課堂上說中文分口頭語和書面語。口頭語又分母語和地方語,母語指母親原來的口語,如中山人說中山話,上海人說上海話,大部分的香港人說粵語(廣府話)。而許多時候,母語又和地方語重疊,既是母語又是地方語。突然,一個女同學起立反對我的說法。她說:普通話才是母語。我問:你根據什麼有這樣的說法?她說:學院的老師說的。我說:中國有許多民族,如住在偏僻地區的蒙古人、西藏人都不懂普通話,他們怎能對孩子說普通話?哪裏來的普通話是母語?蒙古語、西藏語的土語才是他們的母語。她無言以對,靜靜地坐下來。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