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2月2日

【信報月刊】人潮種港菜 本土農業有生機

香港農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萎縮,糧食長期依賴內地進口。然而,內地近年頻頻爆發食品危機,港人對食品安全更為關注,急切盼望本地農產品能重回餐桌。市場需求下,水耕培育、魚菜共生等新耕作理念開始在本港土地生根發芽,掌握現代技術的新農人亦不斷開拓多元的農業模式。港人耕港地,港人食港菜,不只是口號。──本刊記者 黃中柱

1月6日,誠品生活太古城分店開幕。店內的Farm Direct展區人頭湧湧,店員忙着向顧客介紹各種產品的優點。負責人吳八駿忙得不可開交,一會兒充當講解員,一會兒又去安排運貨事宜。「開業那幾天反應很好,所以我要增加供貨量以確保銷售。」他說。

這是本地水耕種植公司Farm Direct開設的第12家分店。從2012年正式投入運營,該公司已經搶佔多個地鐵沿線據點,向市民銷售水耕沙律菜和其他農產品。吳八駿表示,如今公司在粉嶺、錦田等地共有3個農場約20萬呎,水耕沙律菜日產量可達1噸(約3000棵),各款蔬菜統一售價35元/200克,主要供應給本地酒店、醫院、超市和自店零售。

水耕是近6年興起的務農方式——2010年,漁護署到日本取經,其後港府決定把水耕種植系統引入,發展至今,全港已有30多家水耕公司。有別於傳統的土地耕作,水耕以營養水取代泥土滋養蔬菜,由電泵24小時泵水,其間流水還經過含紫外線、活性碳及沙礫的過濾缸。

吳八駿表示,之所以選擇發展水耕,是因為水耕的產能是土耕的5倍,「在田裏種菜,蔬菜從種子到成熟都只能留在固定位置,農夫種植收割完後又得重頭來過。我們的水耕模式則像流水線一樣,第1天種第一行,第2天種第二行,以此類推,然後等到第45天,第一行的蔬菜已可收割,然後接着下一輪種植。整套模式是一個rotation,保證每天都有菜出」。

有聲音質疑,這樣的批量生產猶如「植物工廠」,產品或缺少菜味。吳八駿認為,現在市場對本地農產品需求旺盛,這就決定了生產者必須在產量和質量上有保證,「某知名意大利餐館的負責人和我說,他剛來香港時有特地去找本地菜,但發現很多菜農能提供的品種不夠多元,數量也跟不上,質量也不夠穩定。」他補充,菜味是很主觀的判斷,因人而異,但他們絕對會堅守零農藥、零重金屬污染的種植標準,而從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市民還是挺接受的。

《信報財經月刊》
Android揭頁版:https://bit.ly/hkejmonthlyandroid
iOS揭頁版:http://bit.ly/hkejmonthlyapp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