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月27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教育2.1」為何要見特首參選人

周三(25日),「教育2.1」約見林鄭月娥與曾俊華,日後還約了胡國興與葉劉淑儀。傳媒報道,大都集中於「教育2.1」召集人梁錦松對於頭兩位參選人的支持度,對於「教育2.1」的內涵幾乎沒有着墨。身為「教育2.1」的一員,筆者破例在此為自己的工作寫作,藉此解釋「教育2.1」的精神與具體建議。

2014年,一次與梁錦松飲茶,談起上一輪的教育改革已經15年(1999年啟動),好像欠社會一個交代;後來找到戴希立,被人美麗誤會的「三頭馬車」,很快便組成現在這個17人的團組。大家同意,重點不在回顧,而在前瞻。成立不久,佔中引發社會撕裂,更加促成這個團組,決意比較徹底探討香港教育的未來。

這17人,背景涉及商界、媒體、學者、中學、小學、幼稚園領袖、教育團體、研究機構等;觀點、立場、意識形態都很不一樣,但是兩年多以來,堅持不懈,利用業餘的晚間,不求共識,卻逐漸形成大家認可的主要方向。身處其中,筆者頗為感動。這過程,也包含由研究機構(「政策21」)主持的大量訪談,以及數次調查;期間,又剛好數個國際機構發表對香港教育的評論,都是讚揚,更加促使「教育2.1」的成員從珍惜香港的角度構建對香港教育的前瞻。

傳統範式 難以為繼

「教育2.1」的基本思路是我們面臨「不一樣的社會」,因此需要「不一樣的教育」。社會上,經濟形態、生產形態、機構形態、工作形態……都已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說,這是一個VUCA年代(Volatile, Uncertain, Complex, Ambiguous)。個人的職業前途、就業心態、行業屬性、工作要求等等,在在都已起了變化。我們無法滿足於學生在教育體系裏面步步高升;學生的學歷,也不再能夠讓他們一生受用,因此需要「不一樣的教育」,這也應該是年輕人的期待。

此外,逼人而來的科技爆炸性進展、不依常規的政治亂世、難以忍受的社會不公,新一代年輕人不依傳統的意識形態,都在迫使我們離開固有的教育範式,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過程、內涵與目標。「教育2.1」總結出來,教育總的目標應該是人的素質:具有充實的學識、全面的素養、健康的價值。為此,「教育2.1」提出四項建議,這些建議,不在於覆蓋教育所有的範圍,但是希望符合四個原則:「關鍵的、可行的、不擾民、不招敵。」下面把四項建議顛倒次序解說一下。

四項建議 關鍵可行

建議四:建設「大教育平台」

「不一樣的教育」,實質上是學生有「不一樣的學習生活」。上一輪的教育改革,本質是壓縮傳統的正規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經歷。根據調查,除了學生在校內的課外活動較前蓬勃以外,很多學校主動為學生創造許多校外的、社會上的,甚至海外的學習經歷;社會上也有許許多多的機構與學校結成夥伴,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與學習機會。

這些廣泛多元的經歷,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這是上述的「素養」與「價值」主要的養成途徑。「教育2.1」因此建議更上一層樓,建設一個「大教育」平台,遍及所有學校、推及社會各個行業,讓這些學校—社會聯合的學習活動,成為不斷豐富、不斷提高的教育常態。這是「教育2.1」的第四條建議。目前已經稍有眉目,相信會國際矚目。

建議三:盡展專業潛能

不過,不管如何,在可見的將來,學校仍然會是學生學習的樞紐,也是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基地。如此看,學校目前的人力資源就顯得極為匱乏。以前是課堂教書為主,課外活動(在香港一直頗為活躍)原則上豐儉隨意;目前的學校教師配備,基本上還是這個格局。「教育2.1」的大量訪談中,教師普遍感到不勝負荷,許多工作他們出於專業良心而自覺承擔,但是工作需要往往已超過他們的精力和時間;實際上,學生的學習活動遠遠超越傳統的學校人力結構,還有不少行政與事務工作也會落在教師的肩上。

「教育2.1」因此在第三條建議裏面,提出政府應該全面檢討學校人手配備,因應新世代學生的學習要求,大幅度增加學校人力資源,優化教師的專業工作。「教育2.1」的第三條建議,總題目是還提出豐富教師本身的學習機會,例如帶薪進修假、海外交流、社會體驗等等;也提出提升教育局內部的專業力量,如恢復研究部門、重建各學習領域的專業領導力量、發揮教育學術機構的專業潛能等等。

建議二:增強專上教育

目前,香港中學畢業以後,大部分學生都升學。政府對專上教育的資助仍然限於少數,顯得不合時宜。基於學生中學成績而界定政府資助範圍,已經沒有了理據;可以考慮引入「學券」,提高學生選讀的靈活性。同理,大學、副學位、高級文憑、職業培訓,都是中學後的學習,不必刻意分為檔次。事實上,職業訓練局的學生,其學習成就不亞於大學。

院校之間的壁壘,也顯得不必要。學生在校內、院校之間,應該可以學分互通,這將顯著提高學生選擇的靈活性,也因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建議一:改變應試文化

「不一樣的教育」,拓寬學生學習生活,最大的障礙是公開考試。考試文化源遠流長,在儒家「筷子文化」的社會裏普遍成為教育改革的障礙。但是惡性的考試壓力一日得不到解決,學生就一日被考試和分數籠罩着、霸佔着。

最根本的是破除測評學生「懂得多少」,而是測評學生「能做什麼?」就是讓學生在群體合作的形態下,發揮創造性,綜合他們構建的知識,創造在實際生活中有用的成品。合作性、創造性、綜合性、應用性,應該是教育測評的發展方向;也是讓學生擺脫分數的桎梏,真正主動學習的主要方法。

根據這個原理,目前的中學文憑考試(DSE),面前還要走一條很長的路。不過,比起其他地方的考試,DSE已經基本上離開「死記硬背」的套路。然而,世界上也還有許多已經出現的教育考評,含有上述合作、創作、綜合、應用的元素;有的或者是在原有的框架裏,加進這些元素。

考試壓力的為禍,最關鍵是大學的收生。純粹看分數、純粹看學術成績、純粹看課內表現,與上述的「不一樣的教育」便格格不入。筆者最近開始走訪大學一些學系收生的負責人,覺得有新改革的,不少。大家努力一下,香港完全可以走出傳統的考試牢籠。

大處着眼 實處着手

各位讀者,上述這些建議,並非什麼高調的偉論,大家努力一下,都是可以實現的;但又不是輕率的修補動作,實現下來,可以為我們的下一代打開一條寬闊的大道。

「教育2.1」完全明白,要有這些變化,不能完全靠政府。事實上,民間的許多努力已經初見成效,但是沒有政府的帶頭和支撐,現狀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教育2.1」的報告,既為新一屆政府提供發展教育的理念根據,又提出可行的入手方案。寄望下一屆的特首能夠認真在教育方面用心,用政策語言來說,教育是投資,不是消費。教育的投資,換來的將是社會長遠的福祉。不然,社會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教育2.1」網頁:www.edu2point1.hk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