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指三千三關口似乎成了一大難以逾越的魔咒,自去年初「熔斷」股災以來,三度衝關在最後均功敗垂成。而昨天的走勢更如過山車,曾三度上試三千三百點關口以上,但最終幾乎以全日低位收市,究竟是何誘因作祟?
從上升的板塊看,周期股中的煤炭、有色金屬類捲土重來;再配以金融板塊的券商及內銀股側擊,一時氣勢無兩,但最終也要認命,退守三千三點之下,或與投資者憂慮監管層在「十九大」前,收緊政策有關。
特別在煞住資金往外跑方面,監管力度看得出愈收愈緊。市場上傳聞已被盯上的大財團,忽然間投資策略變得審慎及「細膽」,均讓人感到一種風雨欲來的低氣壓。
收市後,財政部發布《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開宗明義要加強境外投資財務監管。當中的辣招包括有︰(一)對連續三年累計虧損金額較大或當年發生嚴重虧損等重大風險事件的境外投資企業(項目),進行實地監督檢查或委託中介機構進行審計。(二)更罕有要求企業重點關注境外投資企業(項目)佣金、回扣、手續費、勞務費、提成、返利、業務獎勵等費用開支範圍、標準和報銷審批制度的合法合規性,並認定若這類費用管理不善,「容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還加上一句「可圈可點」、讓人有無限聯想的「結論」是︰若非這樣小心處理,「且易招致投資所在國調查」。
有關管理辦法更開宗明義指出,「傳統財務制度一般僅涉及事中和事後管理」,但這次卻對決策的財務管理提出要求,是認為前者的事中和事後財務管理得再好,「也只能是亡羊補牢,效果有限」。由此更確證,監管層已意識到「走出去」的政策已被濫用為「走資」渠道,再不堵塞有關漏洞,將令走資如大江東去無回頭,早晚會掏空整個大後方。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