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7日

格羅斯 宏觀分析

零利率救市?(上)

聯儲局決定推遲落實利率正常化的目標,歐洲央行則表示可能延長原定的量寬政策,增加注資及進一步調低負利率,令投資市場不禁懷疑此局面還能維持多久。根據以往歷史,相信情況會持續一段長時間。著名經濟學家羅格夫(Ken Rogoff )及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詳盡記錄了出現「金融壓抑」時期的情況,即短期及長期收益率一直維持在通脹水平以下的時期(有時長達數十年)。美國最近期的壓抑周期為1930年至1979年,於近半個世紀之中,投資者的平均所得比通脹蠶食本金的速度還低1.5%,可謂儲蓄人士的惡夢。

在經濟轉型中迷失方向

不過後來聯儲局前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干預債巿,自此之後(直至2009年),金融市場享有正實質利率,帶動其他資產價格上揚,而孳息率逐漸回落,並推高債券、股票及房地產現值。低息或零息政策似乎利好資產價格,甚至偶然能穩定實體經濟,但凡事總有代價,當零息或低息成為可預期的常態,代價亦愈來愈高。以模型為本的央行似乎未有察覺這一點,他們慣常採用泰勒規則及菲利浦斯曲線,言論也側重就業數據及其對通脹的影響。然而,這實在是解讀失誤,或說是在轉型到新常態金融經濟之際迷失了方向,雖然維持0%或0.25%的利率,又或其他國家以財務手段壓低利率,可能是危急關頭挽救經濟的方法,但此舉最終會拖累經濟,削弱經濟增長。

沒有任何經濟模型會得出此結論,只有日本過去數十年的經驗帶來啟示,但我們往往將問題歸咎於當地人口老化。從未有人指出零息政策助長此局面,尤其鑑於平均通脹的水平亦不過如此。但是撇開模型不談,經濟科課本或央行會議紀錄亦應提及零息政策對經濟的中長期影響。

破壞資本主義儲蓄功能

為什麼?因為零息政策破壞資本主義的儲蓄功能,而儲蓄與投資息息相關,箇中關係並不明顯,需要詳細解釋。如果企業能以接近零息的利率借貸,為何他們不把收益投資於實體經濟?近年的證據皆顯示這些企業沒有這樣做,反而透過回購各自的股票方式,將數以萬億計的資金投入金融經濟,以享有看似低風險且可帶來稅務優惠的套戥。最重要的是,零息政策破壞現有的業務模式,例如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及退休基金,大家預期用這些收益來支付嬰兒潮老年化社會的福利。計算這些負債時,假設投資組合平均投資於股票及債券,長遠回報率7%至8%。目前企業債券回報介乎2%至3%,如欲支付日後的醫療、退休及保險相關福利,股票必須每年升值10%,方能達到目標。當然,這是超乎有些會計師或精算師的想像。

格羅斯

駿利亨德森

投資組合經理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